中醫的“童子功”是兒時或初學中醫者必看的《醫學三字經》《藥性賦》或《湯頭歌訣》么?筆者認為不盡然,中醫書籍的學習更多是知識與方法,一名未來醫者的思維、態度、心性的培養則是“童子功”的重點。現今國家提倡“中醫藥文化進校園”,已經打破了學生們物質必須落實到分子和原子結構上這一認識,視為傳統經典哲學思維傳播的良好開端。如同練武者入門“行、住、坐、臥”講究的是精氣神的沉淀,而非繚亂的招式。

我的祖父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“清·太和醫室”四代傳人姚樹棠,曾講述過這樣一個親身故事。他幼時在自家藥鋪當小伙計的那些年,有一次給老掌柜鋪床,由于身處藥房,不小心將幾粒女貞子落在了老掌柜的床鋪上,老掌柜發現后呵斥了他,并收拾東西回到了鄉下。曾祖父聞訊后,帶著他提著禮便去到了鄉下,此時老掌柜正躺在一棵大樹下,地面坑洼不平,吱吱呀呀搖著扇子。見到二人,老掌柜起身恭道一聲“東家”。曾祖父上前言道:小兒粗心,沒鋪好先生的床,請您老見諒。這時年幼的祖父心想,這樹下坑洼不平,老掌柜不一樣睡得香?老掌柜似乎明白祖父心中所想,言道:“這草席之下再坑洼,心中無事,自是睡得香。我在藥鋪心系大小事宜,即使一粒小小的女貞子,我又如何睡得踏實?”

當祖父多年后成為一方名醫時,才意識到當年曾祖與老掌柜的用心,他要讓太和醫室后人都有一絲不茍的精神,只有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細心,才會對待病家認真負責。這是祖父的“童子功”。
多年后,祖父開始教授我“童子功”,方桌上一根蘸筆,一瓶英雄牌的鋼筆水,一疊厚厚處方紙,幼小的我目光卻被那一瓶橘子罐頭所吸引。祖父“對癥下藥”,我每背出一個湯頭,祖父獎勵我一個橘子罐頭,嘴里是甜甜的橘子味兒,耳邊是祖父在講述女貞子的故事,我似懂非懂,卻記憶深刻。幼時的傳承現在成了我臨床應用的重頭戲,“四物歸芍與地芎”“逍遙散用當歸芍”這些朗朗上口的湯頭也成了如今我與孩子們交流的內容。在記憶深處的觀察能力,在日后實踐中的總結能力,“悟”道的方式在改變,精神卻在一代代人中傳承。
我對橘子罐頭的念念不忘是一個醫家之后對祖父的思念,祖父離世已十年,兒時的傳統、從醫的精神卻不斷延續…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