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因:
小兒發熱,一般屬于外感,即風寒感冒;蛴捎诜e食,即食積化熱。此外,臨證往往有查不出原因的發熱。
癥狀:
常見的傷風感冒發熱,熱在皮膚。小兒頭痛,鼻塞,或流清涕手背發熱。食積發熱,皮膚不太熱,手心發熱,時熱時止,伴有不思飲食,消化不良等現象。不明原因的發熱,前半天輕,后半天重,夜間更甚,有發熱10余日不愈的,有服磺胺類藥,或注射盤尼西林等藥而熱仍不退的辨證施治:按外感,為表病。主表者是肺,與肺相表里者,手陽明大腸經。外感,屬于風寒。主風者,足少陽膽經。因而,治感冒發熱則取手陽明大腸經與足少陽膽經。熱甚,則傷陰,須瀉陽補陰兼顧。
配穴與手法
1.風寒發熱
取穴:取合谷穴(瀉)、風池穴(瀉)、足三里穴(瀉),治療風寒感冒,及發熱不太高者。按上列穴位次序點穴,每穴平揉、壓放、點打各100次。如發熱比較高者,加瀉大椎穴,補內關穴。手法宜輕,并減去點打法。

2.食積發熱
取穴:內關穴(補)、大椎穴(瀉)、足三里穴(補)、中脘穴(瀉)等穴。

3.不明原因發熱
取穴:合谷穴(瀉)、內關穴(補)、大椎穴(瀉)、陶道穴(瀉)、尺澤穴(瀉)、內庭穴(瀉)。以上兩種證型的選穴,可按次序點穴,每穴平揉、壓放各100次。采用一般手法即可。

方義解釋
風寒發熱:瀉手陽明大腸經合谷穴,以治表。瀉足三里者,以驅手陽明大腸經傳來之邪。瀉風池穴,以祛風邪。熱重者,加瀉大椎與陶道穴。補內關穴者,以維護諸陰。
食積發熱:取內關、大椎穴,以退熱。取中脘、足三里穴,以促進消化。
不明原因發熱:高熱不退,熱易犯肺,故瀉尺澤、合谷穴,以清肺熱。
小結:
小兒發熱,輕癥,每日點穴1-2次,1-2日可治愈。重癥,每日點穴3~4次,3~4日可退熱,1周左右即痊愈。
以上配穴,還可用于感冒預防。在感冒流行期,1周內點穴3次,連續點2~3周,就可達到預防效果。
(作者:馬建民) |